相关数据包




新华网成都11月10日电(记者周相吉)记者10日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四川今年首次启动野生大熊猫遗传档案库建设,旨在掌握野生大熊猫更为详细的种群、个体信息,实现大熊猫“保护到只”。
11月3日至9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大熊猫重点种群常态化监测野外专项调查。调查人员在保护区及周边共布设100余条监测线路,他们根据竹子的分布、大熊猫新鲜采食痕迹及生活习性等,对大熊猫的野外生活痕迹进行监测和收集。“比如,通过粪便等,可以获得大熊猫的DNA数据,这为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档案提供便捷。”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副站长古晓东说。
目前,王朗保护区的野外数据还在进一步整理当中,相关数据和粪便样品将送至科研院所做进一步实验分析。据介绍,为给野生大熊猫建立遗传档案库,四川已选择卧龙、王朗等11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前期工作,此后将逐步推开。
“不可能获取每个熊猫的血液样本,因此建立遗传档案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收集粪便,获取熊猫个体的DNA数据。”古晓东说,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可能存在一些重复性工作,但意义非常重大。
四川现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人工圈养大熊猫337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4.4%和85.5%,大熊猫栖息地达到202.7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