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包
上观智库近期推出“智库问政”系列对话,聚焦上海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城市治理的新做法、新名词,邀请相关智库特聘专家及行政部门领导,进行深入解读。
8月份,恰逢上海市持续举办了5年的“政府开放月”,营商环境是各级政府聚焦的重要主题。近年来,上海上线了惠企政策服务“随申兑”平台,符合条件企业不用主动申请,就能享受相应的惠企政策服务。企业可以通过“随申兑”平台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而且相关政策范围还在不断拓展。今天,我们邀请到相关专家,深入到“免申即享”政策的幕后,一起来聊聊这项政策的现状和未来。
本期嘉宾
赵勇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高效能治理与政府治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教授
杨立娟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一级调研员
主持人
张驰 解放日报上观智库高级研究员
(本次访谈视频内容,分为上、下篇)
(以下为主要内容摘要)
市民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网通办”业务区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随申兑”聚焦六大类惠企政策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免申即享”政策和“随申兑”平台。
杨立娟:“免申即享”,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企业可以免于申请,就能获得政策红利。政府部门通过后台数据精准地找到企业,企业不用主动寻找政策,最后相关政策红利能快速直达企业。“随申兑”平台是我们今年4月10号刚刚上线的一个平台,上海市、区两级的惠企政策全部集成在这个平台上,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随申兑”平台已经实现了全渠道上线,包括PC端、移动端。比如一网通办的PC端,有随申兑的专区;随申办的市民云、企业云里也都上线了。进入微信和支付宝的“随申办”小程序,就能看到我们的“随申兑”平台。
大家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进入到“随申兑”平台。
扫码可体验随申兑平台
主持人:企业现在可以通过“随申兑”的平台,享受到哪些政策的红利呢?
杨立娟:“随申兑”平台聚焦的是让企业真正获得红利的政策,主要是六大类。第一类是企业特别关心的财政资金扶持类政策,通俗的讲就是奖补类的政策。第二类是税费减免类政策,第三类是融资贴息政策,这三类都是跟资金密切相关的。另外还有三类政策是跟资金间接相关的。比如说,这家企业评定了“专精特新”,或者“小巨人”之后,它会有后续相应的奖补,这是第四类。第五类是人才相关的政策。第六类是稳岗就业相关的政策。这六大类政策,都是和企业密切相关的。
主持人:“免申即享”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为什么可以精准地找到企业?
杨立娟:要精准地找到企业,背后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数据,这些是需要企业自己提供的,而且企业要承诺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填报的。如果后台有权威、真实的数据来源,那么企业的匹配就很快了。“免申即享”本身还有一个企业确认的过程。当匹配到相应的企业后,我们会发确认的信息到企业,要求企业对相应材料的真实性做出承诺,同时确认申领资金。
从百货公司到送快递,“随申兑”折射怎样的理念变化?
主持人:赵老师,您觉得“免申即享”和“随申兑”,反映了上海在政务服务改革优化方面的哪些新思路?
赵勇:我觉得“随申兑”的平台和相关政策的推出,实际上是体现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发展的理念的变迁。“一网通办”改革,早期做的是“四减”,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等等。但是这几年有了变化,要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那就要做增值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来提供什么。
做企业服务,有两句话是很重要的,第一句话是“无事不扰”,第二句话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我们现在努力在做,其实上一次智库问政聚焦的“检查码”,就是“无事不扰”。而今天我们做的“免申即享”、“随申兑”,就是“有求必应”,而且更进一步,企业还没有诉求之前,政府就意识到企业可能有这样的诉求。
主持人:上海从几年前就开始推动“免申即享”,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杨立娟:我们调研发现,企业在申报政府相关项目、或者处理一些事项的时候,会有一些痛点。
首先,企业得要理解政府的政策,然后要根据里面的要求准备一系列的申请材料。但企业到底符不符合政策要求呢?其实也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业务鸿沟”。也就是说,政策里说的这些要求和条件,你以为你满足,但未必是。
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政府的政策需要更精准,这些要求、条件需要量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大数据的支撑,我们就可以精准地找到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和群众。政府可以直接告诉企业,有这么一项政策,你需不需要?你需要的话,我就给你。这个就叫“免申即享”的“一键确认”,确认一下企业的申领意愿。
赵勇:打个比方,原来相当于企业到百货公司去买东西,政府去找;后来政府把东西放在超市里面,企业自己从货架上能看到。现在是第三步,政府把这个快递先送到你这里,你如果愿意取,那这个快递就是你的了。
“免申即享”,背后还有何深意?
杨立娟:市委、市政府都特别重视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它非常核心的意义在于,激活我们企业中“沉默的多数”,而且这些沉默的多数,大部分是小企业。
它们要获得政策,可能要去政府网站上找,但不一定找得到,也没那么多精力去找;找到以后,还有申请的成本,企业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准备;最后,等审批结果出来,企业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它没有获得这个政策。
我们现在做“免申即享”,就是企业的条件只要满足了,应该是应享尽享,让申请政策变成一个公开透明的过程。也就是说,政策的各项要求足够透明、量化以后,企业不需要认识任何政府工作人员,只要等在那里、只要符合条件,政府部门就会来通知企业,去申领合适的政策。是这么一个服务的理念。
赵勇:其实这个政策背后,还有几层深意。
第一个意义,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果你达到这个条件了,公共服务对大家都是均等的。
第二个意义,就是它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其实公开是很重要的监督,政策申请条件量化、公开以后,政府部门原来的一些所谓的自由裁量权,就可以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第三个意义,其实对政府而言,这是一个自我革命的过程。刚才杨老师讲的,“免申即享”里的政策清单,是要把各项政策、各个条件都详细列出来的。而这张单子列出来,对政府部门而言,就是要把它们原来可能藏在某个角落、或者是某一些公共部门里面的东西要拿出来,必须要实现共享。各个部门原来的一些权力,放到了这样一个公共的平台里面,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和公开监督;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企业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
企业在免申即享后台可以一键式处理相关惠企政策。张驰 摄
推进“随申兑”,希望各部门拿出更多诚意
主持人:在推进这个政策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杨立娟:这项工作其实就是自我革命。政府部门这么多年以来,都是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发一个政策,企业看到之后就来申请。如果申请企业太多,政府可能要请专家评审、来打个分,等等。这些政策,怎么去把它更量化?包括专家评审的条件、规则,是不是也应该透明和公开?推进过程当中,其实难度还是蛮大的。
对于这些部门来说,换位思考一下,它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那样做的;现在,等于把前面的企业申请由大数据去跑了,那么部门会有顾虑:到底谁来给我背书?我以后被审计怎么办?等等。我想说的是,各个部门都是对自身的改革跨出了一大步。
赵勇:我理解,可能有三大难点。第一个是理念上的,既有管理层的理念,也有一线工作人员的理念,有些人是不是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第二个就是体制机制上的,我们现在是通过一个平台,把各个部门的权力放在上面。第三个,就是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我觉得都会存在一些比较难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前期做了一些调研,一些企业觉得相关政策的“含金量”还不太够。二位嘉宾怎么看?
杨立娟:这个“含金量”比较宽泛。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就是政策制定的条件看上去非常好,但是很少有企业够得着;还有就是,企业可能觉得补贴的资金量还不够。对于补贴资金量的问题,其实奖补或者资金扶持类政策,是政府对企业的一种奖励或者引导,不可能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都是由政府的财政资金来投入的。
还有一种“含金量”,是指政策发布了,但企业没有感觉到,也就是我们讲的“可感、可及、可预期”,没有做好。这其实是我们“免申即享”最重要的一个改革方向。现在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可感”,这个政策企业要能够感觉到,至少能看到,但企业连看都没看到;“可及”,就是企业能够拿到,但企业也没拿到;“可预期”,就是企业知道这个政策的要求和条件后,只要一对照,企业就能明确可以申请得到,而不是脚踩西瓜皮。
赵勇:我们现在正在推进“随申兑”的过程当中,还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多拿出一些诚意来,现在力推的是让各个政府部门,都要去找到本部门政策“免申即享”的可能性。
我觉得对企业而言,所谓的“含金量”,一方面是它对政府部门的期待,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有对比。比如说上海对比深圳、北京、杭州,做一下历史的对比、其他城市的对比。所以这个工作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对比当中,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最后一点,我觉得“免申即享”,要更多地做“雪中送炭”,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主持人:本身小微企业在惠企政策方面的感受度,肯定也是不如大企业的。现在通过“随申兑”的平台,和“免申即享”的政策,是不是可以让小微企业能够更多地去享受到惠企政策,在上海有更好的扎根感和生长感?
杨立娟:您说的太对了。“免申即享”就是希望能惠及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节省它们的申报成本,和了解政策、获得政策的成本。
不仅帮助企业享受政策,还要帮助政府制定政策
主持人:“随申兑”平台还有哪些功能?
杨立娟:我们“随申兑”平台还有几个特别好的功能。
一个是“政策计算器”,企业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情况填上去,我们可以自动算出来跟它可能相关的惠企政策。
这个时候,如果企业对这些政策还想更做进一步的了解的话,针对申请类而非“免申即享”类的政策,我们还有一个“政策体检”。企业点进去这个政策之后,它有更详细的多轮对话,问你的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等等,填上去之后,会算出来一个匹配度。匹配度高的,企业就可以申请;如果匹配度很低,已经明确一些条件企业不满足,那企业也不用费劲去申请了。这是一个精准服务。
我们还提供一个服务,企业的法人可以登录进去查看名下企业的“红利账单”,有什么资质荣誉、扶持资金等等,他都能看到。
赵勇:后端其实还有一个“演算器”,就是实施这个政策以后、政府财政需要付出多少,也是要有一个预算的。
杨立娟:对,“演算器”是给我们制定政策的部门用的。“演算器”可以按照财政的预算资金,去匹配一下这个政策的申请条件,然后看看符合条件的企业数量,如果数量超出了预算的范围,它可以再调整申请条件。最后,有关部门可以把测算出来的条件,直接写在文件里。那么这个文件本身,就可以“免申即享”了,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
主持人:所以“随申兑”平台还可以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很重要的参考。
杨立娟:“随申兑”平台上,已经有好几个新出的惠企政策,就是按照“演算器”演算好了之后的申请条件,写的政策文件。
赵勇:也许在将来,政策出台之前,首先要演算一下,然后才能放到平台上。如果那样的话,这个政策制定流程,对政府部门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免申即享”,让每个企业都成为“VIP”
主持人:“免申即享”下一步还要做什么?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杨立娟:大概有三个方面的计划。一个,我们希望政策覆盖面能进一步拓展,国家、市、区三级的政策都能进入这个平台上。
第二个,我们“随申兑”平台不仅在推“免申即享”,还在推“直达快享”。有一类政策,不能够实现“免申即享”,比如说项目运行情况、技术改造成效等,确实很难凭数据直接去找到企业,仍然需要专家评审。对于这一类政策,我们要做的是“直达快享”,就是从政策的申报通知发出去之后,到企业享受到政策,企业的感受要非常便利,而且拿到资金的速度要快。
第三个,还要做一个政策的绩效评价。也就是说,这个政策出来之后,所覆盖的这些企业,后续要跟踪它们的发展状况、政策效果,看看政策是不是还需要完善和调整。
赵勇:“免申即享”,我认为是要让每个企业都成为“VIP”。
所谓每个企业成为“VIP”,V是Value,就是价值。所谓的价值,就是把困难和复杂留给政府部门,把简单和便利留给企业。这个是我觉得“免申即享”最具革命性变革的一点。I是Information,就是我们的改革是以数据贯穿始终的,通过体制性的变化,通过信息化的革命,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整体来一起推进。P是People,以人民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来做这个事,实现“可感、可及、可预期”,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让每个企业都能感受到在上海没有难办的事,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节目总策划:赵勇
本期编导:张驰
本期剪辑:张驰
设计:狄斐
(实习生王馨雨、詹傢杰对节目制作亦有贡献)
关于我们
上观智库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旗下的智库品牌,致力于打造“智媒融合”的新型智库、 “连天线接地气”的传播矩阵、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平台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服务中枢,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自成立以来,相关调研报告已获得有关领导多次批示,成为党报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的重要平台。
原标题:《上海推进“免申即享”,如何精准释放政策红利?》
阅读原文